平民视角下的英雄书写
——读吴恩泽长篇小说《平民世纪》
刘泽春
继长篇小说《伤寒》之后,50万字的《平民世纪》无疑是黔东作家吴恩泽推出的又一部重量级作品。如果要在时间上为这两部小说找出一个分水岭的话,那无疑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新中国的成立,前者写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50年间所发生的沧桑巨变,后者写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50年间西南山区普通人的人生经历——无为城解放、清剿土匪、打击村霸、土地改革、农村公社化、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及改革开放后的一系列事件。吴恩泽以细腻的笔触和独到的视角刻画了一个时代的画卷,把几代边城人民的悲欢故事谱写成一曲波澜壮阔的历史交响乐,至今读来仿佛仍在发出一声声振聋发聩的巨响。当我们梳理全书的发展脉络时,会发现作者的叙事顺序与历史发展的顺序几近一致——不断深化失控的阶级斗争、古老农耕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尖锐冲突、闭关守旧与开放国门的深刻矛盾,从而深入描绘了20世纪黔、川、湘、鄂交界处的一块边远地区在百年间的历史变迁和人世沧桑,也出色地展现了边地人民的丰富生活、斗争历史、风俗文化和理想信念;在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的同时,通过展现纷繁多变的历史变革写就了一部边地人民的历史演义。
一、各具特色的平民英雄
《平民世纪》通过化外之地无为县乌司镇黑堡场50多年的历史变迁而给人们描绘了一幅边远地域的历史图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历史并不会因为某地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表现出另外一副模样,带有强烈封闭性的黑堡场在那段艰难的岁月中同样表现出了一种带有深刻时代印迹的荒诞性和残酷性。然而作者在构思人物形象时除了着力构建人物与历史的关系之外,又着重突出了边地人民在历史舞台上各自面目的独特性。在《平民世纪》中出场的各色人物普遍出身于基层——城镇平民、村寨农民、乡村老师、基层干部。在通常的文学作品中,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卑微的,作家在刻画这一群体之时也往往侧重于表现他们在市井生活中的善良品性,从而使得人们对于这类人群形成了一个刻板化的认知结构。然而在《平民世纪》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些小人物的身上固然葆有一直以来的善良纯朴,但是除此之外却也有诸多英雄式的品性。作家在这些小人物身上倾注了众多的有别于往常的彻底的无私奉献和勇于牺牲的品质,他们也因此跳出了传统认知中“平庸的善良”这一既有框架而成为带有诸多英雄品质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称之为“平民式英雄”。接下来本文将选取文必汉和王碧桃这两个人物对本文的主要观点作进一步的阐述。
(一)文必汉:多面的英雄
文必汉是《平民世纪》中刻画得最为成功和最为完整的人物形象。那段特殊岁月中的人生阅历为他的蜕变与成长提供了一个宏阔的时代背景,让读者仿佛亲眼所见他是如何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在纷繁多变的时代洪流中蜕变成一个有担当有情义的英雄。在一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红色革命年代里,作为地主阶级后代的文必汉注定处于极其劣势的一方,然而作为一个具有初步自我意识和精神追求的乡村青年,文必汉却不甘于忍受这种不平等制度下的欺凌与压抑而渴求成为一个主宰自我命运的青年,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有思想有抱负的文必汉在这种极度压抑的政治环境下逐步成长为一个多面的英雄。
1、安贫乐道,忠于职守
作为边远山区小知识分子的文必汉,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着边远山区人民所特有的可贵品质。处于大山深处的黑堡场远离县城,生活条件极为清苦,但文必汉却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之中,因为他深知这片土地上所有孩子的未来都担在自己的肩上。当有的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时,他不辞辛劳的走寨串户一家一家说服动员,用自己的真诚和担当去感化乡民,把一所山区小学办得红红火火。当学校即将面临整顿时,他又甘冒风险坚持办学,把对孩子的教育看成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为此,他常常起早贪黑,通宵达旦地批改作业、准备教案,当课时任务繁重时甚至连家也不回,只用两个苞谷粑来填饱肚子。他用无私与赤诚为山区孩子点燃了未来的希望,他用博爱与顽强为山区教育开垦着肥沃的土壤。这正是广大知识分子所固有的安贫乐道精神的体现,也是边民的艰苦奋斗精神最有力的证明。
文必汉由于长期治学和成绩突出,再加上当学校面临危险时挺身而出,最终成为人人敬仰的英雄模范。无论他的事迹在报纸上被大力宣传还是因此受到中央首长的亲自接见,他都没有飘飘然而产生一种骄傲自满的心理。相反,这所有的一切都使他深感不安,他总是在不断地拷问自己是否能够一如既往地把学办好从而对得起村民的热切期望。于是,回到黑堡场以后他还是勤勤恳恳办学、认认真真教书,不敢有丝毫懈怠。文必汉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山村教师,却始终不渝地践行着他认定的崇高使命,演绎出一部带有英雄主义气息的壮美史诗,他那传奇的一生也使他最终成长为一名大写的英雄。
2、无私奉献,英勇无畏
文必汉在改革开放以后仍旧是黑堡场小学的代课老师,因为边远地区缺少教师人手,所以他把准备前往大城市打工的大儿子强行留下来做代课老师。虽然他深知大儿子在大城市赚的钱远远多于代课工资,但是在他心目当中孩子们的教育永远都是第一位的。不仅如此,为了尽快消除山区贫困,大力振兴山区教育,他又把自己多年来通过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用来建设新校舍和定制新桌椅,自己也经常动手修理各种教学设施。当歹徒砸毁学校时,父子俩不畏凶险英勇搏斗,最后儿子献出了生命,他自己也身负重伤。当学校因为大儿子的离去而再次面临人手紧缺时,他又毅然让二儿子来继承大哥的事业,重新拿起教鞭为山区的孩子播洒希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正是文必汉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用勤恳和隐忍在闭塞的大山间演绎了一段万古流芳的教育佳话,对于教育的崇高使命感也早已化为他终生为之献身的精神动力,正因如此才让广大的山区儿童拥有了一双双飞出大山的翅膀,广大的村民也在艰苦的岁月里慢慢地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最能体现文必汉英勇无畏性格的当属那场为保护梵净山而与盗窃集团展开的残酷斗争——当那伙歹徒破门而入大肆破坏学校之时,为了保护学校财产和学生的安全,文必汉和儿子一起与歹徒们进行了殊死的搏斗,在面对一群穷凶极恶的歹徒之时毫无惧色,以血肉之躯为孩子们构筑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他们终生为之奋斗的这所学校绝不容许歹徒们肆意践踏,但却终因寡不敌众而双双倒在了歹徒的屠刀之下——他被刺了七刀而躺于血泊之中,儿子因伤势过重而不幸离去。文必汉为了保卫学校而挺身而出,这种英勇行为使得他的形象一下子高大起来。平时虽然默默无闻,危难时刻却勇往直前,这正是广大知识分子优秀品质的直接体现,也是广大人民教师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
(二)王碧桃:沉默的英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总是被赋予诸多美好的想象,而母性之美则以其恒久的魅力而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作为中国传统女性形象代表的王碧桃在文中所体现的慈爱善良则是这种母性之美的完美诠释,而这股母性的力量一旦在极端的环境中释放那么其影响注定是深远的——她不会因为眼前的困难而怨天尤人,却在艰难的岁月中坚持着生命最初的信仰;也不会因为生命的苦难而自暴自弃,内心始终不移地珍藏着那份温暖慈爱的能力。她把无边的母爱化作一种向上的精神,在险恶的环境中对抗着命运的不公,在遍是坎坷的岁月里坚守着人性的美好,甚至于苦难的重担即将把臂膀压弯也紧紧地咬住牙关。她以区区柔弱之身毅然扛起了苦难的重担,于天地间化为了一根擎天的柱,顶天立地;王碧桃们默默无闻却又隐忍顽强,像一朵岁月中灿烂娇艳的花,常开不败。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以王碧桃所代表的广大传统妇女是足以堪称英雄的,甚至毫不逊色于那些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她们因女性身份而渺小却因为隐忍顽强而伟大,她们注定是一群大写的女性英雄。
1、无私忘我,温暖慈爱
贫苦出身的王碧桃本是一个小戏班的艺人,在戏班即将解散时走投无路的她被迫卖给文经常作妾,文经常在政治运动中被镇压后又被作为“胜利果实”分给长工二果,后来因为二果的雇农身份和杨老红军的推荐而当上了街长。可是伴随着阶级斗争的深入开展,王碧桃因查出是反革命分子小老婆的身份而逃往无为县城去谋取生计。虽然她命运坎坷,但是对于养子文必汉却视如已出,始终用心地打理着他的生活起居。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能让二果和必汉果腹,她起早贪黑地冒着风险偷卖炸油粑以此来维持生计,虽然在当时这种行为算作投机倒把但善良的王碧桃却为了家人而宁愿牺牲自己;除此之外她还经常去赶乡场,沿途中虽然饥饿难耐却只能靠不断喝水来胀满肚皮,但回到家后却把一个千辛万苦得来的野菜粑留给文必汉,当看到儿子一小口一小口地吃下去时她觉得比自己吃下去还要幸福。作为中国传统母亲形象代表的王碧桃完美地诠释了母爱的含义——无私、善良、慈爱、温柔,她用至真至纯的母爱和高尚无私的品格庇佑着幼小的文必汉,让他在艰苦的岁月里远离那些来自这个世界的伤害,她不仅仅是一位母亲,更是上天派来的一个天使,用光芒四射的母爱为文必汉打造一方安逸的乐土。
2、知性坚强,散播余晖
当文必汉回到学校以后,王碧桃虽然心里时时想念着他却又担心他记挂家里而影响教学,于是写信嘱咐他努力工作家里一切都好。在经历过人生的种种磨难之后,积劳成疾的王碧桃终于一病不起,当儿子闻讯匆忙赶回家里看望时,生命垂危的她却再三催促他尽快回去上课,因为她知道学校临近期末考试有着诸多事情要他去做,最终经受不住母亲的百般催促,文必汉决定动身返回学校。在临别之时,王碧桃强打起精神为儿子清唱了《三套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戏曲,因为她知道这可能是人生中最后一次为儿子唱戏了。文必汉在万般不舍中起身回校,在路上却再也忍受不了心中的悲痛而嚎啕大哭,他的脑海中始终回荡着母亲的话:“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已到期末,你得回去了,我已经好了”。如果说文必汉是山区孩子走出大山的希望,那么王碧桃就是播洒希望的使者,她至死都是那么的善良,用自己的生命之光去照亮他人。她本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当生活的风暴来袭她便不能再去躲避,只能用自己瘦弱的身躯去承受那千钧之重。“女本柔弱,为母则刚”,王碧桃作为一名普通乡村妇女是渺小的,当她为家庭为孩子而挺直脊梁之时却变得伟岸起来,她是一个沉默的英雄,是一个大写的女性英雄。
二、“平民文学”的自觉赓续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是以人民群众为主要对象的写作风气的逐渐兴起,通过强化文学创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以及用文学创作来反映社会思潮、人民革命、民族解放、国家发展,从而达到表现人民群众生活、改造民族品性和记录社会变革的根本目的。如此也就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大变革——确立了以反映普通农民与下层人民以及具有新式民主倾向的工人阶级普通生活的新时代主题,取代了以往以历史人物、帝王权臣、才子佳人为创作主题的传统文学创作趋向,进而提出了“展现底层人民生活”﹑“全面改造国民劣根性”与“争取个性解放”等众多新时代的文学主题。“五四”伊始,周作人提出的与贵族文学相对的“平民文学”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在“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作为新兴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展现出自己的巨大影响力,与这一历史发展趋势相适应,文学以“农工大众”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无产阶级的创作观成为主流,并在日后的岁月里明确为一种以大众化的创作趋向作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中心的创作理念。无论是正面表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斗争还是从人民与革命关系的角度来探讨人民群众的命运走向,作为表现主体的人民群众被作为文学的重点关注对象而进入了作家们的视野。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市场经济而来的消费文化的兴起,城市欲望书写逐渐恣意铺开的大背景下,作家吴恩泽似乎企图通过作品《平民世纪》来唤醒似已沉寂的平民意识。他将过往的历史以平民化的视角加以重新解读,从而将恢宏的历史重新拉回到现实生活,这应当说是一种挑战——既不是按照历史的原本脉络去重现历史,也不是从其对立面简单地加以反思或批判,而是用一种最原初最纯粹的平民视角去如实讲述那段特殊岁月的种种过往,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添加更多的心理真实——不从历史学或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那些重大历史人物参与并主导的历史事件加以学术化的解读,而是单纯地讲述那些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人生经历并以其各自的生命轨迹为宏阔的历史事件作着注解——以最真实最平凡最鲜活的个体生命演绎着荡气回肠的壮阔历史。可以看出,吴恩泽的《平民世纪》是对“平民文学”传统的自觉赓续。他以其饱蘸激情的巨笔描绘了一幅边地人民广阔的历史画卷,塑造了文必汉、王碧桃等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同时又因为规避了传统中某些过于意识形态化的书写而更显得生气淋漓,吴恩泽以自己的激情和努力侧身于当代文学的洪流,以一种别具生气的面目执拗地显示了一个身处边远地区的作家的存在。
结语:《平民世纪》通过重现20世纪的平民生活而展现了几代边民的悲欢故事,刻画了一个边远地区在百年间的历史变迁和人世沧桑,展现了一个边陲小城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营造了一方边城文化的新天地——他以湘西苗寨那片古老“王国”的原始风貌为背景,通过描写纯挚的人性和古朴的田园生活而创造了自己的个性化艺术风格。吴恩泽笔下所描写的也是边城生活,只不过其背景换成了与湘西地区山水相连的贵州松桃,反映了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滚滚时代。吴恩泽的《平民世纪》是一部从灵魂和生活深处涌流出来的史诗性作品,是继沈从文之后再现边民生活与边缘文化的又一部恢宏悲壮的边地史诗,它注定会在文学史上留下其闪光的一页。
(刘泽春,铜仁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